top of page

"職業名稱"只是一種工具,別被它綁架了!!

Kobe 神戶

文化框架的產生

在社會學中探討到人類文化的形成,是因為需要一種綁在一起的感覺,沒有這種集體的感覺,人們會感到失落。因此文化形成,可以讓人們有相同的價值認定,產生歸屬感,有一定的遊戲規則是大多數人共同遵守的,也可藉此來產生評斷的標準,讓人不至於無所適從。

但相對的,不容於社群當中的價值觀,則容易遭到排擠、邊緣化,例如你是一位老師,應該如何穿著?如何言談?如何做人?才符合老師的職業道德規範。文化介入的面向廣大到讓人喘不過氣,包括你的職業、你的性取向...

若我們在社會化的過程,多嚐試跨越不同文化,我們會比較容易知道,在A文化當中,不被接受的價值觀,並不見得也不容於B文化,A文化也只是眾多文化的一種,因此較不易受困於單一文化框架之中,明白文化的差異與多元性,人會感受到自由與世界的無限寬廣。

以上簡單的論述,我認為可以引申到不同職業的文化,以攝影師為例,常常看到不少人在討論關於攝影師的應該與不應該,例如:

數位化後,某些人產生了修圖是攝影師的責任嗎?過去底片時期,攝影師並不需要修片。

商業攝影師也提出,攝影師所創造的畫面應該保持純粹,裁切、調整等後製工作應該是平面設計師的工作,

平面設計師拿起相機拍照,這樣專業嗎?這是不是為了節省成本而不顧品質的做法?

攝影之路的養成應不應該從攝影助理好好磨練基本功,不要急著出師?

以上種種疑問,是我在攝影相關社群網站所看到的討論,這些問題的產生,我想就是因為受困於單一框架當中所產生的迷惘,所以剛好可以從上面提到的角度切入,提出另外的觀點做為參考。

了解自己的文化框架

以整個社會的角度,”攝影師”只是一種便於識別的職業統稱,讓人可以較快速的理解這個職業社群的大部份工作內容,產生共同的衡量標準,所以"職業標籤"不過是一種工具,用來框出一個社群文化,依循著這個框架讓大部份的事情有基本的準則,讓我們不致於脫離常軌,當我們進入一個新的領域,它便於我們融入社群當中,相互學習,快速且安全的熟悉這個領域。

跳出單一文化框架

雖說了解社群的文化框架可讓自己快速成為社群中的一份子,但其實從來沒有人可以自大到提出一種明確的”定義”,來說明這個職業(社群)文化就應該是如何如何,因為即使在同一個社群當中,也會有差異化,形成更小的社群,攝影師也只能說是一樣使用相機工作的人,而如何工作其實又因人而異。

所以當我們在單一文化框架當中,開始覺得自己有不同的價值觀與做事方式,社群文化的框架變成一種侷限,我們就應該試著跳脫框架,以更多元的視野來定義自己所想要的工作形式,將焦點放在我想用怎麼樣的方式完成怎麼樣的工作,反而能激發出更多不同的可能性,更會發現原來我能做的不只這樣,我也相信如此工作起來會更加充實,因為我們會以獨一無二的方式,完成自己喜歡並且有把握的任務。

若以我自己的工作為例,現階段以攝影師為我的職業標籤,因為主要是以相機和電腦這樣的工具,完成客戶想要的影像,但其實從一開始單純的攝影參與,不知不覺漸漸參與到更多不同廣度與深度的工作領域,包括化妝造型設計、空間設計、後期的平面設計等,過程中其實也有過定位模糊,可能讓客戶產生一種什麼都賣,那是否品質會像雜貨店一般的質疑,所幸美感觀念是互通的,隨著經驗的累積,多面相的參與反而成為現階段在業務上的一種優勢,能為客戶提供較具整體性的美感建議或服務。

現在一個"職業標籤"已經沒有辦法涵蓋所有工作內容,而什麼是應該做的其實無法絕對的判定,成為一種彈性,所以現階段我通常只單純以,怎麼的方式可以完成滿意的”影像”,及客戶預算與需求來判斷,以職業的定義來說,我覺得只能廣範籠統的說是”一個在做影像相關的人”,而職業標籤只是我用來簡單快速讓人初步認識的工具。

回歸自我也融合於社會

我並不是主張一定要多元發展才是對的,單一專注的投入也是一種強烈的特色展現,所以個人如何發展,應該是以個人對自我的了解來判定及定位,而不是以一個職業標籤來決定,或許在一般職場有點過於理想化,畢竟不是每個人都能完全自由的選擇自己工作內容,但生活其實就是不斷學習如何能夠融合於社會,又保持自我的獨特性,唯有不斷的溝通與創造,才達成內外在的平衡,你說是吧!

Blog

參與

航向偉大航道的過程

Recent posts

bottom of page